“雪龙”号凯旋 南极科考创多个“首次”

来源:科普时报 时间:04-11 作者:刘垠 操秀英

322973_c796a646-f604-4419-8947-0fb95a5f55c9copycopy

考察队队员在执行浅冰芯钻取任务。金鑫淼 摄

322973_0f9437db-6f64-4688-90f5-189f41b51a94copycopy

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极地中心码头。视觉中国供图

322973_32350bb2-e41b-41f0-b9fd-affdf06a235ecopycopy

考察队队员在测量磷虾体长。周鹏 摄

322973_6fd7764b-35d1-49f9-9d20-a41a54e8b781copycopy

考察队队员在采集湖泊沉积柱。 陈新 摄

322973_966ae34c-032e-4b69-81ce-c695a9a8a04fcopycopy

考察队队员在企鹅繁殖地调查。吴福星 摄

322973_7c247693-cffe-42bc-a3fe-d8d7f0d8aa92copycopy

考察队在秦岭站构建起 “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王哲超 摄

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这是我国第2次在南极实施3船分航段考察。

此次考察创下了南极考察史上的多个首次。在秦岭站,考察队围绕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构建起“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标志着我国南极科考正式迈入清洁能源时代。通过航空调查,填补了我国中山冰雪机场至恩德比地、格罗夫山、查尔斯王子山和伊丽莎白公主地沿线冰盖区的基础数据空白。考察队还首次在恩德比地和阿曼达湾获取一整年的企鹅栖息地观测数据。

采用多种方式开展麒麟冰下湖科学钻探选址,考察队首次在南极内陆区域开展主动源地震勘探,填补了我国在南极高精度地震探测领域的空白;他们还首次开展了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为极地冰盖消融、冰下湖和冰下水系发育演化、海平面变化等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值得关注的是,为研究阿蒙森海古海洋与古环境演化,考察队首次在阿蒙森海进行长柱状活塞重力取样,获得8.67米沉积物岩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