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第六届科普讲解大赛,大学生自办赛事激活科学教育新动能
来源:黄河科技学院科技志愿服务队、科普志愿者协会、艺术语言研究会 时间:04-28
当大学生化身科普赛事的“主理人”,科技传播会迸发怎样的青春活力?4月27日,黄河科技学院第六届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艺术中心国际会议室举行。这场由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独立策划执行的赛事,以“硬核科普+青春叙事”的创新模式,打造了一场融合专业深度与传播热度的科学盛会。经过激烈角逐,艺体学部梁子琪、商学部赵雅萌、职业技术学院李文慧等10名选手获评“黄河科技学院2025年度科普使者”,梁子琪同时斩获“最佳人气奖”。
与往届不同,本届大赛首次实现“学生办赛、学生参赛、学生评赛”全链条自主管理。21名大学生志愿者历时一个月完成赛事方案设计、融媒体矩阵宣传及预赛选拔。经过我秀科普和我讲科学双环节比拼,来自6个院部的17名选手携手东风快递、中国航天器、甲骨文大数据解析等前沿课题的“科学故事”进入决赛。
“科普要让科技‘活’在当下。”从大国重器的东风快递到新能源汽车的国产化突破;从甲骨文中的大数据分析到戏曲唱腔的声学密码;从颈椎古法操的中医保健到聚焦幼儿的科学体育锻炼……参赛选手以青春视角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独特解读获得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
由学校科协副主席张晓兵、智慧馆馆长于春霞、科普专家团团长张守仁、学校团委副书记董若涵、艺体学部教学科研办副主任郭军帅、医学部护理科教中心副主任张亚林、艺体学部GFA高级注册形象管理师王嘉文等7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在传统科学准确性评分基础上,增设“创新传播力”“文化融合度”等评价指标。张晓兵特别关注选手的跨学科思维:“梁子琪用太极卸力来比喻阻尼器工作原理,这种中国智慧解读方式降低了科技理解门槛。”王嘉文则从传播效能角度提出建议:“选手们打破了‘就科技讲科技’的定式,展现了Z世代的科学传播新范式。”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黄河科技学院已连续六年以赛事为纽带,构建起“志愿服务-赛事锤炼-社会实践”全链条育人体系,累计培养400余名大学生科技志愿者,孵化科技志愿服务项目20余项。“大赛不仅是学生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是学校推进‘新工科+人文素养’融合育人战略的实践窗口。”黄河科技学院科技志愿服务队队长、智慧馆馆长于春霞表示,获奖选手将组成“青年科学说”宣讲团走出高校,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推动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青春力量。